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页面

新疆地矿局  |  Meisheng Group

 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简史
(1955年5月·2000年12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简称一区调队)是一支多学科、多门类、科技力 量雄厚,开新疆基础地质工作先河并担负全疆区域地质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是全国最早组建的4个专业区调队之一,以全国1/25的区调力量完成全国1/6的区调面积,是时代造就的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地质队伍。 
建队45年来,广大职工长年战斗在新疆的“三山两盆”,发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工作,于1985年正式宣告彻底扫除了新疆地质空白区。完成各种比例尺区调填图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提交各种区调、化探,科研报告288份。其中完成1;20万区调面积94万平方千米,提交报告124份,已出版109份;完成1:20万图幅177幅,已出版154幅;完成面积、提交并出版的报告和图幅均高居全国区调队之首。发现和评价各种矿产地3 800余处,占新疆矿产地总数的92%,矿种90多种,占全疆已发现矿种的76%。提供具有远景工业意义的矿产地183处。完成各种科研项目70余项,提交科研报告?0余份。上述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发展新疆经济,为自治区相关工业部门、矿业队伍实施矿产勘查开发工作,以及为全国地质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大 量地质报告和图件,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贯彻“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努力与市场经济接轨,在产业结构、队伍结构调整和“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新疆地矿局地勘队伍前列。
1.队称沿革及队伍迁徙过程
国家对新疆投入大规模地质勘查之初,地质部于1955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组建地质部十三大队,由部直接管辖,担负新疆区域地质调查任务。由中国、原苏联两国人员混合编队,苏方共有54人,以苏方领导管理为主。1955年和1956年提交的区调报告全由苏方人员承担编写。1957年各中队提交的地质报告全由中方人员承担编写,苏方人员进行技术指导。1957年苏方和中方共同完成合同任务后,于1958年初苏方人员全部回国。地质部于1957年10月将十三大队归属新疆地质局领导,改称新疆地质局十三大队。
1958年3月,新疆地质局撤销十三大队建制,组成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又称东疆队,简称第一区测大队)、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又称库鲁克塔格队,简称第二区测大队)s1959年1月,新疆地质局将原十三大队撤销后的阿尔泰中队和西昆仑中队合并组成第三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简称第三区测大队)¨960年2月,局从第一、第二、第三区测大队中抽调人员,组成第四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简称第四区测大队)。1961年4月,第四区测大队并入第二区测大队。1962年1月,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新疆地质局决定将第一、第二、第三区测大队合并为一个区测大队,更名为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简称区测大队)。1964年8月,地质部铬矿会战指挥部党委和自治区党委研究决定,将区测大队从科级建制升格为县处级。
1980年2月,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更名为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简称区调大队)。
1983年9月,新疆地质局决定将原局属第五地质大队改称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84年1月,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正式改名为“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简称一区调队)。1997年2月,随局名称改变而更名为地质矿产部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2000年11月1日,随局名称改变而更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几十年来,一区调队虽然几经分合,几度易名,但其直接的隶属关系与 从事的区域地质调查任务及事业单位的性质未变。
1955年5月队伍组建时驻乌鲁木齐市中山路文庙街,同年12月迁到乌鲁木齐友好北路。1966年9月由乌市友好北路迁驻奇台县城。1984年10月和1985年10月,第一区调调大队先后两次向上级申请要求举队迁回乌鲁木齐市。地矿部、国家计委、自治区、新疆地矿局于1987年先后批准大队整体迁回乌鲁木齐市天津北路8号。新基地于1988年开始投入到建设1990年冬60户职工家属首批搬进新基地。1991年8月,大队队部及132户职工家属随之迁入,同月21日,大队对外公告在新址正式办公。1994年搬迁完毕。 
2.辉煌业绩
(1)区调工作及区域化探工作新疆正规1;20万区调工作始于1952年,苏联地质与矿产保护部第13航空地质勘察大队开始在库车、伊宁及喀什三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完成5.5万平方千米,是为新疆进行正规区调工作的前奏。真正拉开全面、系统、正规区调工作序幕的是1955年组建的第一区调大队的前身——地质部十三大队。 一区调队以1:20万区调为主,初期采用航空照片,80年代广泛采用填图新方法、新技术,航空、航空遥感技术在区调工作中广泛应用,使野外填图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在开展1:20万区调工作的同时,进行了同比例尺的重砂测量、金属量测量,还进行了其它比例尺区域地 质调查。新疆1:100万正规区调始于1958年,由当时的第一、第二区调大队组成1:100万区调分队进行工作。新疆1:5万区调工作起初由非专业区调队进行过少量工作,1:5万正规区调工作始于1960年,由当时的第一、第二、第四区测队组成专业分队进行,是全国专业区调队伍中开展1:5万区调工作最早的省(区)之一。1977—1978年,一区调队进行过少量1:10万区调工作。 为执行全国化探扫面计划,一区调队于1985年开始在全疆开展大规模的1:20万正规化探扫面工作,相继又进行了1:50万甚低密度区域化探扫面,并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1:5万正规化探和更大比例尺的化探测量工作。为在国内实施第二轮填图计划中起示范、推广作用,实现与国际地质图件接轨,1996年一区调队开始进行1:25万区调工作。 

新疆总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按国际分幅跨1:20万图幅313幅(含边境不完整图幅)。除两大盆地沙漠覆盖区及高山冰雪覆盖区外,全疆需要进行的区调面积为107万平方千米,跨1:20万图幅213幅。45年来,一区调队完成1:20万区调面积94万平方千米(包括重测面积17万平方千米),除去重测面积外,占1:20万应测面积的73%,提交1:20万区调报告124份,已出版109份。完成1:20万177幅图(含边境不完整图幅),已出版154份。完成1:20万区调面积和提交并出版的报告,以及提交和出版的图幅均名列全国各省(区)区调队之首;完成1:100万区调面积48.9万平方千米,提交报告8份;完成1:5万区调面积5.9万平方千米,跨166个图幅,提交报告34份;完成1:25万区调面积3.1万平方千米,提交报告2份,已1份,另一份待出版;跨3个图幅,已出版1个图幅,另2幅待出版;完成1:10万区调面积1.3万平方千米,提交报告1份;完成1:10万石油地面地质调查面积2.3万平方千米,提交同)12万平方千米,跨34个图幅,已出版24个图幅,另10个图幅待出版,提交报告15份,已出版14份,1份待出版;完成1:50万正规区域化探11万平方千米,跨8个图幅,已出版8个图幅,提交并出版报告2份;完成1:10万区域化探0.59万平方千米,提交报告4份,已出版3份,待出版1份,跨4个地区,已出版3个地区,待出版1个地区;完成1:5万区域化探0.3万平方千米,提交报告6份,已出版3份,待出版3份。
为昭示后人,应汲取1958年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形势影响,片面追求高指标和数量,给大队压任务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质量要求。使之1958~1962年完成的88个1:20万区调图幅中,仅有35份达到出版要求,另有32个图幅须补课,16幅须续作,4幅须修测,1幅进行资料复制。以上不合格的图幅经过后来做补救工作,已达到了出版要求。
在全疆进行各种比例尺区调工作后,还剩下自然条件十分险恶的部分昆仑山地区为地质空白。1985年对昆仑山地区作最后的冲刺,进行大规模1:100万区调扫面,于当年胜利完成任务,正式对外宣布彻底扫除了新疆地质空白区。45年来,一区调队通过一系列的区调及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新疆地质研究程度,建立了新疆地层层序,查明和建立了岩浆活动顺序,查明了新疆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和矿产分布总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提供相关工业部门和国家重点地质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所利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和评价的矿产地 建队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区调工作,发现和评价的矿产地共3 800余处,占新疆矿产地总数的92%,矿种90余种,占新疆已知矿种的76%。提供具有工业远景意义的矿产地183处。1988年6月18日发现的新疆最大金矿——阿希特大型金矿,已由工业部门投入开采。此外,发现的重要矿产地还有:阿庇因迪小型金矿、克鲁滚湟克铜金矿、大南湖大型煤矿、野马泉中型煤矿、鄯善县梧桐沟大型铁矿、尖山中型铁矿、白尖山中型铁矿、库姆塔格中型铁矿、帕尔岗中型铁矿、红云滩中型铁矿、阿齐山铁矿、尾亚东南铀放射性异常、鄯善克孜尔卡拉沙依铀异常带、石英滩大型铌钽一钛铁矿一锆英石一褐铁矿、哈密红柳井中型铌钽矿、星星峡北白石头小型铍矿、若羌县龟背山南大型石盐钾盐矿、罗布泊东和大洼地石盐钾盐矿、哈密大黄山铜矿、查岗诺尔胜利铜矿、阿舍勒铜矿矿化点(一区调队首先发现了该铜矿化点,后经局第四地质大队进一步工作,发现了阿舍勒铜矿床)、卡姆斯特小型锡矿、尼勒克县哈勒尕提小一中型铜矿、布尔津科布古大型滑石矿、托克逊榆树沟中型石棉矿、库米什大型蛇纹岩矿、和布克赛尔县乌兰林格一明雷膨润土特大型矿床、乌恰县斯米哈纳特大型石膏矿、哈密大南湖东南中型水晶矿、奇台苏吉泉大型石墨矿、石英滩中型白云母矿、尾垭南大水磷矿、纸房南中型珍珠岩矿等等,均为一区调队发现的矿产地,有的矿床已经勘探得到证实,有的已供开采利用。
截止1991年底,圈出重砂异常647处,化探异常1 323处,放射性异常1 507处(其中异常带54处),圈出I、Ⅱ、Ⅲ级成矿远景区340余处,为进一步进行矿产普查和部署地质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古生物研究方面,到1991年止,新建立古生物新属119个、新亚属7个,新种1 329个、新亚种32个,大大丰富了中国古生物学科内容。1977年,首次发现磷酸盐类新矿物“青河石”,1982年1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正式承认。1978年在国内首次发现新矿物“四方铜金矿”,1982年被国际矿物协会通过,为祖国赢得了荣誉。4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方针,在地质勘查工作方面取得了诸多显著成绩。其中,阿希金矿床北段勘探地质报告(与一大队合作)荣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K46—81CD和K46—82C 3图幅分获1996年地矿部勘查二等奖。
在完成的70多个科研项目中,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矿产总结》、《新疆伊宁县阿希金矿控矿规律与外围靶区评价研究》等29项分别获得地矿部、自治区级以上奖励。此外,还有以下图幅和报告获部(区)级奖励:新疆西昆仑布伦口一恰尔隆1:100万区域地质矿产普查报告,于1989年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赛里木湖幅(L一44一Xx xⅣ)1:20万区调化探,于1990年获地矿部地质勘查三等奖;精河幅(L一44一X X X V)1:20万区调于1990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奇台双井子东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区域矿产报告(1:5万)于1991年获地矿部地质勘查成果四等奖;伊宁县喀占奇地区配种站、契尔格幅(L一44—140一A、B)1:5万区调,于1992年荣获地矿部勘查成果三等奖;温泉幅(L一44一x xⅧ)1:20万化探,于1993年获得地矿部勘查成果四等奖;哈密市尾垭地区白尖山、尾垭站、横山三幅联测l;5万区调报告,于1994年12月被全国第二届1:5万区调图幅展评会评为“部优”级图幅,并于1996年10月荣获地矿部勘查成果二等奖。除大的科研项目外,撰写各种学术论文400余篇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 
3.改革进取
(1)尊重知识,重视人才 一区调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户,不少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压抑、冲击和伤害。“文化革命”宣告结束,大队党委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努力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同时,首先着力解决“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受到伤害与不公正待遇同志的档案清理、复查平反等落实政策的工作,使之消除压抑,轻装上阵,愉快投入新时期各项工作。为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除认真开展对专业技术人员评定和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外,大胆培养使用,把大量优秀知识分子提拔到科室、分队领导岗位。为解除知识分子后顾之忧,将符合招 工条件的17名子女安排在本队就业,将符合招工条件的3名知识分子配偶安置到队上工作。长期两地分居在异地工作的知识分子凡提出申请要求调动的,大队都尽可能给予解决,调来团聚的达数十人。重视人才,大胆奖励人才是大队多年来的政策,设有提供有用信息奖励、地质找矿奖励、优秀学术论文奖励、工作成绩突出奖励等。在大队住房分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备有两套84平方米住宅,专门用于对找矿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九五”期间,受到上述四类奖励的人员达138人次。
45年来,一区调队为上级和兄弟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据不完全 统计,先后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5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80多人。仅在自治区境内先后获高级职称的有93人,其中调局机关12人(教授级高工3人,优秀高工2人),先后有5人担任局领导职务,4人担任处室领导职务,调局科研所34人(教授级高工8人,优秀高工5人),调局实验研究所12人;调二区调队和第三地质大队各6人;调国家三O五项目办公室4人(2人为教授级高工);调西北石油局3人(教授级高工1人);调新疆大学及新疆工学院获教授职称各4人;新疆石油学院1人(教授)。
(2)经济体制改革 一区调队既是首开新疆区调工作的先行者,也是执行国家计划任务的收尾者;直到“八五”末,当兄弟地勘单位的有生力量纷纷告别“皇粮”,自己到市场上找活干、找饭吃的时候,一区调队大致上仍在孜孜不倦的为完成最后的国家指令性任务而努力。当他们从计划经济的“末班车”上下来,彻底面对市场经济时,在适应能力方面与先期努力于市场经济接轨的兄弟地勘单位相比,面临的没有活干,资金缺乏,生产能力过剩,供求矛盾突出,队伍无法铺开,职工情绪低落等困难是相当多的。1996年,新的大队领导班子组建。在大队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新的领导班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采取以发展求生存的工作方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在“九五”期间,多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工资分配上进行三次改革。1997年在各经济实体中实行计件工资和效益工作;1999年推行了全员工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2000年开始在全队范围内实行全员岗位责任等级与工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劳动管理上,2000年实施全员竞争上岗的管理体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模拟银行职能,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制度,财务管理开始向会计电算化方向迈进,使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大队每项工作之中,拓宽了财务工作的管理领域,推动财务工作由单一的核算型向管理型、指导型、服务型转变。在企业改制上,对业绩良好的队属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在国际合作方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在对外创收方面,第一次走出国门承担蒙古国石油地质调查。在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突破1千万元大关、2千万元大关,创建队以来"iL个历史性突破”,不仅使队伍绝处逢生,扭转了大队经济困窘局面,而且使队伍从整体上增强了经济实力,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企业股份制改造 ①1998年,大华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注册资金510万元。局参股20%、大队控股45%、大华建筑公司参股35%,成立了“新疆大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份公司的经 营方式进行运营。 ②1998年,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大队对遥感中心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注册资金160万元,以原遥感中心为主体,内部职工参股的形式,成立“乌鲁木齐市大地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大队投资155万元为公司最大股东,对公司拥有支配权和决策权。 

4.经济结构调整
(1)队伍结构调整 1955年建队初期,职212,总数约170人(另有苏方技术人员54人),1957年增加到400人。“一五”至“九五”期间,职工平均总数依次为312人、430人、535人、484人、573人、560人、579人、508人、434人不等,1976年最高达640人。专业技术人员大致占职工总数的50%左右,工人约占27%左右,管理及服务人员约占20%左右,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群体。到2000年底在职职工总数为437人,退离休职工340人。过去,大队一直沿袭建队以来以行政管理和单一完成国家计划内任务为主的队伍建制,设置队部机关科室、野外分队、经营实体等。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队伍出现了以地质勘查业为基 1988年,一区调队地质市场开始运作,最早承担的是国家三O五项目1:20万化探。至1997年,先后承担该项目重砂化探异常、矿产普查靶区评价及1:20万化探项目共10个,但收入水平不高。至1995年,地质市场收入仅5万元,对于解决大队资金窘迫状况属于杯水车薪。
1996年,受命于困难之中的大队领导班子主动出击找市场,以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聚焦点,把信息作为财富的源头来抓,四处奔波,抢抓机遇。同时发动和鼓励职工提供信息,1997年3月大队对提供信息的有功之臣,披红戴花给予重奖,最高奖金2万元。1996年3月,经过多努力,与新疆石油管理局签订了石油地面地质调查项目合同。为适应跨专业的地质市场局面,大队高薪从滇、黔、川聘请3名石油地质专家为技术人员授课并进行现场指导,当年便在新生代13个地质层位发现72处油气显示,圈出76千米贯穿全区的油气聚集带,优质、快捷、高效地完成合同任务,受到甲方高度评价。
重视质量管理,实施“科教兴队”、“质量制胜”战略。“九五”期间,大队以多种形式培养了46名硕士研究生,高薪聘请6名石油地质专家为大队培养30名石油地质技术骨干,优化了人才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地质市场工作的科技含量,应用遥感卫星数字处理技术,引进(GIS)地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地质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并把质量管理纳入项目合同管理体系进行严格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大队的美誉度和信誉度。
“九五”期间,先后与新疆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吐哈油田及北京中诚信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先后签订石油地面地质调查项目合同24个,其中超过百万元以上的4个。由此,增强了队伍经济实力,在锻炼职工队伍的同时,为大队的快速、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7月,大队承担了北京中诚信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蒙古国石油地质项目”,第一次 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地质市场。
(3)矿业开发 一区调队矿业开发工作不尽如人意。
①与国家三O五项目办公室、伊宁县联合参股(占33%股份)开办的伊宁金矿开发试验站于1989年开始筹备,1990年10月投产,日处理矿石50吨。1993年,大队股份降为11%,1994年按股份分得收益33万元,1999年大队参与管理人员全部撤出,但1l%的股份依然存在。
②1990年,东准锡矿开采投资36万元,投资未收回,1995年倒闭。
⑧1994年,开采鄯善县1 108.5高地金矿。
④1995年,在吉木萨尔县境内开办珍珠岩矿,实际收入32万元,亏损13万元,形成新购 闲置设备18万元。
⑤1997年,与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澳大利亚WMC公司合建成立“华澳矿业合作勘探部”,对伊宁县吐拉苏地区金矿进行风险勘查,标志着大队在国际合作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⑥1998年底,大平沟金矿投产开发,1999年发现矿石储量有限,品位变化较大,很快决定停产撤出。
(4)多种经营 为改善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一区调队从1983年起,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对外创收,增强队伍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保持和不断壮大地质勘查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走过了一段“有得有失、得多失少、以得为主”的发展路子。(2)开拓地质市场 
①1983年,“奇台劳动服务公司”成立,至2000年底,累计收入100万元,亏损6万元。
②1988年“曙光建筑公司”成立。1991年经局协调,与第一水文队大华建筑公司合并,成立“新疆地矿局大华建筑安装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5万元发展到578万元,拥有主要建筑机械设备132台。至2000年共完成施工总面积35万多平方米,其中住宅楼71栋,综合办公楼12栋。1993年乌鲁木齐市建筑协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乌鲁木齐市劳动服务系统授予“百强企业”称号,同年市建委对乌鲁木齐地区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年度综合评比牛,被评为质量综合排序第10名,1997年又被评为质量综合排序第15名。1997年3月,公司由集体所有制企业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于当年升为三级建筑企业。1998年,获乌鲁木齐市优质工程“红山杯”二等奖,1999年被市建委综合评审为工程质量优秀企业,获“1999年度优秀施工企业”奖牌。1999年和2000年公司承建的新疆大学57号住宅楼、一区调队l?号住宅楼分别获得“红山杯”奖。
1998年,公司实现股份制改造,命名为“新疆大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⑧1989年,“乌鲁木齐市三联工业帆布厂”成立(与市天山区铸造厂、市红旗帆布厂联营),大队于1995年基本收回资金,撤出股份。
④1995年“富力经贸部”成立,1997年解体。
⑤1997年,大队投资60万元,在富力经贸部基础上成立“义德科贸有限公司”,含有:汽修车间、磨料磨具厂、新地酒家、招待所等。1998年“义德科贸有限公司”投资123万元购买深圳城3%的股份。2000年7月磨料磨具厂下马。
⑥1998年,以遥感中心资产为主体,吸收个人股份组建的“乌鲁木齐市大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当年与北京恒大、北京长地、北京方大、中国四维、中国地大中地公司及美国AUTOD—SK、INTERGRAPH、挪威RASTREX、德国SOFTLEC、挪威ASK等公司签约,成为在新疆地区的一级代理商。
⑦2000年4月,在一、二区调队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优势互补,以一区调队为主组成“区调实验室”,当年盈利10万元。
⑧2000年12月1日,经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德国图宾根大学三方协议,成立“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
从1996年起,对外增收呈跳跃式增长势头。“九五”期间,对外创收达2 277.56万元,为“八五”555.41万元的410%,增长了3.1倍。用于弥补地勘经费不足480万元,工资415万元,发放奖金178万元,扶持经济实体90万元,大华公司股份制改造投入239万元,庭院建设260万元。
“九五”期间经济总量中,预算内、吸收社会资金、多种经营三业之比为77:16:7。2000年人均对外创收产值11 204元,为1995年人均4 531元的247%,年平均增长15.68%。 

5.精神文明建设 
(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区调队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条件之艰苦程度,在地质行业内是人所共知,数得着的。50~6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地质曾赋诗云:“住无定所处处家,蓝天做被地当床;食无餐厅山当桌,喝着凉水啃干粮;跋山涉水跨戈壁,雨雪肆虐风沙狂”,“乐于奉献搞区调,千辛万苦又何妨!”。这是地质队员以艰苦为荣,乐于奉献,崇高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大队党政领导班子,把这种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贯穿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大队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经济工作连续五年上新台阶。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于1995年启动并于当年10月建成新市区级文明单位,1997年建成乌鲁木齐市级文明单位,1999年进入自治区文明单位行列。2000年职工人均收入达1.5万元;为职工新建住房5 900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于72户职工住房困难;新增设备价值755万元,生产和办公设施得到充实和更新,庭院建设实现“新、绿、亮、净”,职工群众安居乐业。
(2)获得的荣誉称号 一区调队成绩卓著,历年来受到上级各种奖励数十种(次),其中受到地矿部、自治区级以 上奖励有17次。1959年,全国工交系统授予“全国工交系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78年,自治区党委授予“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先进单位”称号;1980年4月,原地矿部部长孙大光签发嘉奖令,称一区调队为30年来“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单位;1991年3月,自治区黄金工作领导小组特别表彰一区调队“为发展新疆黄金工业做出了优异成绩”;1991年9月,获得地矿部、人事部、国家计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的殊荣;1993年4月,地矿部授予“促进地质勘查进步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称号1998年9月,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8年,中国煤矿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煤矿地质系统先进基层工会”称号;1999年4月,自治区文明委授予“自治区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10月,自治区经贸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总工会授予“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2000年3月,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自治区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10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社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12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3)涌现出的英模人物 45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人次。最具代表性的有:1956年,聂银初在野外工作中不顾个人安危,连夜强渡额尔齐斯河护送病危苏联女专家斯捷潘诺娃的英勇行为受到苏联政府关注,1957年2月20日苏联驻乌鲁木齐领事馆向聂银初颁发了苏维埃最高主席授予的“列宁荣誉勋章”;孙巧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称号,1992年作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出席会议;阿希金矿的发现者贺卫东1995年获地矿部劳模、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0多年来,在执行野外地质生产工作中,有8位(宁范信、石铭褴、章恭漕、郝保田、罗兴根、雷树田、何丰泽、尤祥华)同志以身殉职,为共和国的区调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人们永远缅怀。

 

返回顶端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版权 2011 美盛集团 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权 豫ICP备11032153号-1